越来越多年轻人到农场,试图阻止科技变狠活

                            

原创初合风味星球

越来越多人羡慕我的工作了。

每次晒出我的工作环境图,都会有人问:“你们单位还招人吗?”其实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岗位,我只是有机农场里的一位新农人。

下面,就是我在全国各地农场(打着工作旗号)吃饭的故事。

我的工作日常,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尝试不同的食材,吃不同的饭

“越丑的瓜果青菜,风味越好”

我是一个北方女孩,现在的工作是社会化生态农业(CSA)。这个概念是温铁军老师提出来的,借用韩莎临老师的一句话,就是由生产者保护消费者的生命,消费者保护生产者的生计。

你也可以理解为帮助普通人更直接方便地买到放心的农产品。科技与狠活的反面。

亲自到田间和种植大棚观察记录,让我越来越知道自己吃的食物从何而来

我大学本科就是学农的,但学的是如何在农田里如何使用化肥、农药,当我毕业接触到CSA的概念时候,会觉得“哦,我也要开始做生态农业。”所以研究生报的专业就是土壤,毕业后进了一个跟生态农业相关的非盈利机构,工作的内容就是在一个京郊的农场生活和吃饭。

圈里人都说生态农业是个大坑,但我没见过一个人出来。

我现在其实不会过多去跟其他人宣传食品焦虑了。食物消费观念是个长时间的事。但我常常会忍不住跟朋友说,在农场的生活很幸福。

幸福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丑的蔬菜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农场里常见的一日三餐食材

我在珠海的农场,基本上吃的蔬菜就是都是农场自产的,可能是劈了叉的胡萝卜,虫子爬过的叶菜,被虫啃了的土豆,外表没有给大家配送到的那么漂亮。但对于我们来说,和生产这些蔬果的农人坐在一起吃饭,看着他们身上的泥和汗,饭菜都很香。

如果说我们自己去地里去摘一些吃的东西的话,我们一般会挑那些长得丑。主要也因为长得漂亮可以配送和销售,农人的辛苦会有回报。而且吃多了我们也觉得,越“丑”的蔬菜,反而越好吃。丑的原因,大多可能是蔬果在生长过程中,碰到了土、缺了点水或者遭遇虫子叮咬,产生一个滋生代谢,这反倒激发它们产生更多有机酸、酚类等风味物质,也会更好吃。

武夷岩茶、河套面粉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极端环境下的风味好的食物。我去摘草莓,也会喜欢张裂的畸形果,它们的草莓味是最足的。

农场里的自制草莓蛋糕,不用怀疑,就是很好吃!

现在有些农场会专门出些丑菜箱,让消费者自己选择。有机会大家可以试一下。

有机农场里没有蔬果自由

甚至没有鸡蛋自由

不过农场的饮食,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爽。我们尽量不去外面去吃东西的,每天一日三餐,常常只有农场的菜。生态农场的菜,大多数是跟着当地季节来走的,什么样的季节,就只有什么样的菜。

当季的蔬菜是最不缺的,打火锅是我们日常的料理选择

我刚去北京的时候,夏天农场在种秋葵。那一夏天我们都在吃秋葵:捞汁秋葵,炒秋葵...从此之后我再也不吃秋葵了。我们很少在外面买农产品,但农场圈的可以物物置换,有一些农友,自己没有种米,没有油,那他发个朋友圈或之类的,其他农友就拿米和油换他种植的食物。

在农场可能最让我们大家就是觉得比较痛苦的就是早餐,因为你每天早上大家都要干活,只有饭堂阿姨很早起来做饭,选项只有白米,白米粥,白馒头,加一块红腐乳,我现在想想,红腐乳真的是那段时间我吃到最好吃的早餐。

下地干活前的健康餐。(但也真的好吃)

我刚到北京农场的时候,每天只有蔬菜,我很少吃到肉,当我待了三个月,我第一次回家的时候,我跟我姐说我要吃肉。结果晚上十点多到家,我自己一个人啃了一斤多的烟熏排骨,把我妈都吓了一跳。

生态农场实现种养循环后,它实际上养出来的肉,是非常有限的。鸡蛋,还真的是少之又少,连会员都不够配的,我们就更难吃得到。记得我们那时候刚到农场,有次去外面饭店吃饭,一个晚上就点了炒鸡蛋,煎鸡蛋,酱鸡蛋…那时候的愿望,就是实现鸡蛋自由。

虽然我们每天都能在农场看到鸡,然而它可能因为温度升高了就不下蛋,放养的鸡产蛋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鸡不开心,它就不下蛋,然后我们就没有办法吃到鸡蛋。

一场暴雨后,我们深夜11点赶到农场拯救蚯蚓。没想到吧,农场也是要加班到深夜的!

让农民们赚钱

是推广循环农业的关键

这些天降温了,加班以后真的好想吃一顿北京铜火锅和臭豆腐,或者辣条火锅肉肉肉肉肉啊,虽然我很大概率吃完以后,就会拉肚子。

虽然收入低于城市,我还是很满足我现在的生活,不用挤地铁、不用担心疫情没吃的。加入生态农业的工作后,我日常90%的食材都是有机的食材,它可能价格贵,买的比较少,但浪费的也会少,反而让我会去更珍惜这个食材,减少食物浪费。当吃习惯了应季的食物后,就会发现它的口味要比市场上的反季蔬果是好很多的。

自然成熟的粉红番石榴,滋味无可取代

生态农业除了强调自然相和谐,还会研究如何顺天时、宜地利、求人和。

朋友也有笑我说,出差就是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每次我们去的都是一个农产品最丰产的地方,虽然乡土间奔波,上山下乡,但我吃到了很多人没有办法吃到的食物。特别新鲜、味道特别好,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美味风物。

给大家展示一个有趣物种:草地冬瓜。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更多人关心这些在地农产的存在

前两年有做过一个调研,发现生态农场的营收平均增加了30%;参加新农人培训的人原来只有生产者,反而现在消费者的占越来越多了,这说明大家开始关心自己的食物了,开始了解周边的农场了,开始构建与土地的链接了。

希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关心自己的食物,了解为自己种植食物的农夫。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或许大家都觉得“有机”很贵,那应该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我们正在做的努力就是把生态农场广泛化,大家都能参与。

从山里红到冰糖葫芦,真正实现fromfarmtotable

亲自参与从农场到餐桌,回归土地本身的自然饮食,对我们生活的好处很多。比如我还收获了一个男朋友。

他是一名摄影师,疫情之后开始关心食物和生态农业,来农场做志愿者,因为好多生活理念一样,我俩就在一起了。现在是异地,但只要见面就一起做饭,每次想对方就是想一起做饭了一起吃饭了。

爱就是和大家一起,吃很多很多健康好吃的饭。

要继续一起吃很多顿饭的团队小伙伴

作者:初合

编辑:斯小乐

排版:风味君

头图:作者供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有疑问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