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百年孤独》: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需要用寂寞偿还!
《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其作品主要讲述了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家族历史和小镇马孔多的一百多年的兴亡史。表达出作者对拉丁美洲的文化被西方文明所排斥的愤懑,同时也希望拉丁美洲群众摆脱西方文明的束缚,获得精神自由。
作家余华曾这样评价:在那些刚出版就畅销的文学作品里,有些与世长存,比如《百年孤独》;另一些则销声匿迹,也就没有比如了。除了余华,还有众多中西文学大家对这本书大加赞赏。年少初识这本书,便被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一团乱,最后也便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前些日子再次读这本书,才真正明白了这本书能长期占据文坛顶尖位置的原因。除了作者生动流畅的文笔,环环相扣毫不拖拉的剧情,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更体现在作者马尔克斯对小说的故事主题、叙事结构方式的构思和运用上。今天我想从这两方面来谈一点我的浅见。
一、小说主题的探究
①社会历史背景
马尔克斯曾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说:“布恩迪亚家族是拉美历史的翻版。”这本书描绘了哥伦比亚19世纪到20世纪的社会图景。拉美大陆先后经历了自由派与保守派纷争不断,内战频发(上校出场时正是二党大战前夕);拉美各国相继独立,独裁者暴政不断,民不聊生;跨国公司入驻拉美,香蕉公司肆意妄为。这里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供应、倾销产品、资本输出的水深火热之地,原有的经济形态被严重破坏。外来文化来势汹汹,马孔多人缺乏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理解,而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又被深刻地动摇了。
然而,拉美民族特性并不会由此消失。可以与中国近代史类比,在剧烈的变革中,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产生所谓“第三文化”,人们在既不属于古也不属于新的文化氛围下丑态百出,古地被人压抑,新的被强硬嫁接给人。在斗争中,民族劣根性显露无遗。在《百年孤独》中,拉美本土文化演变成了“猪尾巴”这样一个怪诞的具象符号。单就表面的情节看起来,我们似乎只能对命运安排好的一切俯首称臣,可是从这畸形的猪尾巴中便能看出作者对拉美这一百年命运的反思和深沉的愤懑。
②作者创作意图
在《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本人曾对于《百年孤独》说出了他的看法:“孤独的反义是团结”,《百年孤独》是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在诺贝尔的颁奖礼上,他在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中呼吁人们理解和支持拉丁美洲人民反对不公正、要求自决权和自我完善的不息斗争。那是“一个新的、真正的理想王国,在那里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活或死亡的方式,爱情将变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于是最后一句,马尔克斯改变了《百年孤独》那个黯然的结局——“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作者的意图在此表现得清晰明朗,对拉丁美洲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与感性,更显示出一种斗士的希望与昂扬,追逐人类共同追求的平等、自由、独立和自强,使《百年孤独》完全可以因此称之为一部人类的作品。
二、小说叙事结构的探究
该篇小说采用魔幻的叙事手法,打造了一个现实的魔幻、魔幻的现实的世界,将魔幻和孤独的悲剧意蕴贯穿始终。马尔克斯将现实作为创作的源泉,借用大量古老神话,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给读者联想和想象。
《百年孤独》中描述了寻找马孔多镇的传奇之旅,他们跋山涉水,吃过蛇肉喝过蟒蛇汤,经历十四个月终于找到神秘的马孔多。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是魔幻和真实、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的,不能进行完全理性地思考,而是体会其象征意义,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复杂性。小说中处处出现着夸张和诡异的片段,比如老人的返老还童、喝了隐身糖浆可以变成沥青,或者连续下了四年大雨十年之后又一滴雨都不下,奥雷连诺是睁着眼睛出生的,并且有预知的特异功能。马尔克斯将现实与魔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魔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什么事情都是真实的。
千言万语汇于笔下,此书值得你我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