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朝霞映水,碧波之上,桨板激荡……广州新中轴线上,一颗“绿心”镶嵌城中央。
作为国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海珠湿地在城市生态中的价值益发凸显。
时间回拨至十年前,广州毅然打破体制,在全国首次采用“只征不转”方式,将一片万亩果园修复成一座占地公顷的城央最大湿地公园。
十年,捷报频传:从探索性提出“只征不转”政策,到通过立法开展永久性保护,再到加快推进生态修复、频频刷新物种新纪录,海珠湿地不仅成为多样生物的栖息地,也演变为汇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城市生态空间。
随着生态环境优化,海珠湿地周围的老厂房、旧作坊,纷纷改造成一座座创意工业园区,引来一批创新型、高附加值企业落户。在广州城中心,既有湖光春色,又有创新涌动,这是一幅未来城市的样板之作。
城市里的湿地公园,价值远不止纯天然的一片湿地景观,它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十年间,从万亩果林到海珠湿地的变迁,事实上是从农业形态向城市生态系统的更迭。
生态系统如何与城市协同演变
这是一个科学课题
也是一个城市话题
一定体量规模的城市
需要多大的生态系统来调节?
海珠湿地能否
在不同维度给出未来城市发展的路径?
十年耕耘,初见成效
跟着G仔往下看吧↓↓↓
保“肺”还是保“胃”?
谈起海珠湿地,许多广州老街坊都会想起它的前身:万亩果园。曾几何时,这是一片极具岭南水乡风情的冲积沃土,附近几个村子里的海珠人世代以农为生。园中水网纵横,果树飘香,盛产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胭脂番石榴等岭南佳果。
这片万亩果园有着数百年历史,横跨海珠区华洲、官洲、南洲、江海4个街道、8个村,堪称当时广州城区最大的果林集中种植区。年,广州市政府首次将万亩果园定位为广州“南肺”,年,万亩果园被划定为果树保护区。
数百年来,万亩果园不仅为城市供应源源不断的美味,也作为广州“南肺”,将季风气候影响下的阵阵清风过滤输送到“河北”市区。
被誉为广州“南肺”的万亩果园/摄于20世纪80-90年代
“4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工业迅速扩张,万亩果园周边,纺织业、印染业等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聚集,果园也不再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范存祥表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年亚运会前夕,广州全面开启环境整治工程。诚然,环境修复并非一朝一夕,果园能否持续留存也备受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