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洞镇旺沙堡村致富带头人领村民及贫困户种植红心番石榴。
■环球村茶叶种植示范基地为当地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贫困户黄国凯一家闲时在家编制竹笠。
■旺沙堡村成立养鸡合作社。
信宜市金垌镇环球村,这个位于两广交界处的省定贫困村,由珠海市交通运输局进行定点对口帮扶。环球村位于山区,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地”,年时核定有贫困户76户人。“守着几分薄田种水稻,不晓得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年,到村民家入户探访的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傅小华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句。结合地理气候、历史传统等条件,通过从上至下发展茶叶、蜜柚、百香果的立体式“山林产业经济”,在环球村形成“短、中、长”产业并驾齐驱的喜人局面,终于带动贫困户们搭上了脱贫快车。
立足实际,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还有驻点在信宜市池洞镇旺沙堡村的扶贫工作队。他们是珠海市气象局派驻到该村,现由郑浩阳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引入公司合作,发展旺沙堡村生鸡养殖产业。另一方面,由旺沙堡村致富带头人挑起重担,带动了全村乃至整个池洞镇的红心番石榴种植产业。“一鸡一果一笠,笠就是一种传统的竹笠编织,通过这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旺沙堡村逐渐摆脱了贫困的落后面貌。”郑浩阳说,村民们能顺利脱贫过上好日子,就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文字:新快报记者严蓉
■图片:新快报记者孙毅
●一山多用,打造“立体式”扶贫产业结构
从环球村村委会往外开车不到五分钟,便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百香果园。“我们村现在有百香果产业多亩了。”傅小华指着远方说,通过成立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建设这片百香果示范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务工岗位,而且带动了村民种植百香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贫困户百香果脱贫专区和产业基地党员责任岗,帮扶单位出钱租地给有实际困难的贫困户耕种,户均2亩以上,按照目前百香果3元/斤价格,他们每天都有一百多块的收入。”傅小华说,有甜头了,村民都愿意跟着干。
百香果园就建在三唛顶山脚下,山腰处则是新开发的蜜柚产业园。“你看,这片蜜柚林刚种下去不久,蜜柚树从种下到结果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可以作为长期产业发展的一个补充。”傅小华说,蜜柚产业园也是采取集中种植+农户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未来会成为环球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助力。
沿山而上,浓密的山雾中是一排排古茶树。“环球村这里有多年种植茶叶的历史传统,这里产有广东十大名茶之一的‘合箩茶’,据说在清朝时还被当作贡品。”傅小华说,过去古茶树种植由村委会负责,后来又承包给个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通过扶贫资金入股,扶贫工作队联合三唛顶茶场建立贫困户茶叶脱贫专区多亩,组织有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破解了贫困农户发展无资金、无技术的困境,为产业扶贫搭建起“双赢”平台。同时,通过创新“三金”带动模式,实现“一地生三金”,即:组织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得“租金”、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变“股金”、农户就地打工挣“薪金”,进一步拓宽了农户增收的渠道。“贫困户韦厚权和妻子都是三级残疾,2个孩子中一个有严重的心脏问题,生活仍然很困难。茶叶基地建成以后,韦厚权被招聘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个月有元收入,还包吃包住。”傅小华说,每到采茶季,茶叶基地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这给环球村的贫困户们提供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通过从山脚到山顶的多层次产业规划和发展,扶贫工作队帮助环球村克服了“山多地少、产业单一”的致贫短板,通过一系列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激活贫困户的内在生产力,让他们从“要我富”变成“我要富”,实现整村脱贫。
●发挥长板,创“三位一体”多种发展模式
旺沙堡村地质条件多砂,这里走地、放山养的鸡肉质鲜美滑嫩,远近闻名。但村民多是分散养殖,一直难以形成规模。“我们看到旺沙堡村的养鸡特色,决定大力发展这块,打造成旺沙堡村的一个特色产业,于是投入扶贫资金35万元,在年建成了一个育雏房。”郑浩阳说,育雏房建成以后,承担了鸡从孵化、保温、消毒、疫苗等,待35天后再分发给贫困户拿到山里放养。通过与菩竹水公司的合作,免费发饲料、鸡苗,免费给贫困户培训,贫困户只需要养殖就可以了,按照一天一只小鸡6分钱给贫困户结算工资,鸡长成后由公司回收。
今年30多岁的贫困户叶青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山上放养了只鸡。“叶青生已经养了好几年了,一开始他只养了几百只,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养殖数量也越来越多,现在收入很可观了。”郑浩阳说,养殖技术成熟的农户可以到基地自己买鸡苗,而帮扶单位每年会给贫困户发一些免费鸡苗,鸡养大以后可以自己卖,也可以回售给公司。
光是发展养鸡,显然是不够的。扶贫工作队观察数据发现,旺沙堡村降水量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番石榴这类水果。“恰好有位产业致富带头人就是旺沙堡人,常年在珠海种植水果。在我们的动员下,其决定回到家乡,为扶贫出一份力。”郑浩阳说,年他们在村委会的通力协作下,整合了亩红心番石榴种植基地,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周边村民纷纷种起了这种口感香甜的“致富果”。“致富带头人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我们也会通过单位进行消费扶贫,不愁卖。”郑浩阳说,番石榴基地吸纳贫困户务工,也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土地流转和分红收入。
旺沙堡村竹海延绵,竹类资源丰富,但鲜有贫困户参与竹笠编织,这是因为大部分人没系统学过,编织速度慢,导致村民积极性降低。经多方努力,年11月池洞旺沙堡竹笠加工厂挂牌成立,村民可以从厂里拿原料回家加工,编好的竹笠产品再由公司统一回收,公司还会有培训,教村民如何编织竹笠。“妈妈,你这样不对!我来帮你!”10岁的女儿抢过妈妈手里的活,帮着妈妈一起编织竹笠。这幕发生在贫困户黄国凯的家里。黄国凯有轻微的智力问题,家里主要靠妻子和母亲编竹笠,一个月能收入0多元。“通过竹笠编织产业,帮助贫困户拓宽了经济来源渠道,提升脱贫致富能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进来。”郑浩阳说。
“一鸡一果一笠”,通过发挥优势和特长,旺沙堡村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并驾齐驱的好势头,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