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绿色画廊带动乡村蝶变

俯瞰揖花村全景,环境优美。何盈摄

蒲草编织的日常用品款式多样。莫受智摄

淡海水番石榴果肉清脆、入口甘甜。陈文摄

“鹅产业”让农户致富喜开颜。通讯员供图

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百千万工程”正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沿着雷湖快线一路前行,坐落在雷州经开区A园区的国内眼镜龙头企业碧辉眼镜的厂房正在紧锣密鼓做最后的装修工作,预计今年10月底投产;不远处,连片的淡海水石榴迎来了采摘期,不少游客趁着长假来体验摘果+露营的欢乐,奏响了“农文旅”结合的田园交响曲……工业筑基、农业壮大、文旅添劲。如今,沈塘镇致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初见成效。

今年下半年以来,雷州市以在沈塘镇召开的湛江市“百千万工程”季度现场推进暨半年总结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强度和投入力度,举全市之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将沈塘镇以高质量打造一条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代表雷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撰文:陈文

示范带,带来什么?

带来了和美如画乡村新景

提质改造新风貌,沈塘镇处处绿意铺底,山水生金,乡村新风扑面而来。

沈塘镇位于雷州市东北部,境内有湛徐高速公路、东雷高速公路、雷湖快线、省道S线、县道沈陈线等道路横穿而过,优越的交通条件使得雷州经济开发区A区落地于此。一边是厂房耸立,一边是秀美田园,在革命老区沈塘镇后山村,乡村公路蜿蜒延伸,村道巷道整洁,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生产生活大变样,一幅“远看有乡愁、近看有巧思”的宜居宜业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68岁的李观生谈起后山村一年来的变化连连称赞:“以前这里下雨一脚泥、天晴就一身灰,现在都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路两边进行了绿化美化,还有凉亭提供村民休闲娱乐,住在这里真舒服。”

今年以来,沈塘镇在湛江市财政局驻沈塘镇工作队帮助下,开展乡村风貌提质专项行动,湛江市财政局筹集资金多万元推动迈豪、龙道、沈上、沈中、处井、坑仔、黄桐上、黄桐下等8条自然村创建美丽乡村,围绕“拆、规、建、管”的思路,做好整体规划,全力以赴改造村容村貌,扎实开展拆危拆旧、建筑立面改造、“四小园”建设等工作。并带动村民优化环境,让村民居住环境保持干净整洁;美化乡村道路两旁的篱笆栏和旧房墙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美观度。沈塘镇先后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卫生镇”、湛江市评为“生态文明镇”、雷州市定位为“党建示范镇”。

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的环境整治上,沈塘镇不是一味追求“拆”,而是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改建,坚持“拆旧不补”和“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绿则绿”的原则。

漫步在处井村法治公园,广场平坦开阔,微风轻拂碧波荡漾,处处皆是生机勃勃的画景。但不成想到,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地,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处井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处井村是革命老区村、水库移民村,一直秉承弘扬无私奉献的传统风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率先拆除自家的危房及残垣断壁,鼓励乡贤反哺家乡。”沈塘镇处井村党支部书记吴月艳介绍:“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外出村民纷纷返村居住置业,常住人口从不足人上升到多人。”

和美乡村要“面子”也要“里子”。处井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将荒地打造成法治公园之余,还将村里的小凉亭打造为“和事亭”,成为了大家的休闲娱乐、聊天议事、调处纠纷,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好去处。早在年,处井村就上榜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小小的‘和事亭’,解决了我们村民诸多烦心事,成了我们基层治理的一座连心桥。”处井村村民吴某开心地说道。

前不久,村民吴某与其邻居吴某因排污管道发生纠纷,严重影响吴某的生活,同时影响村中人居环境。据了解,他们双方属于亲人,多次协调不下,也不好意思到镇反映。双方约定村干部到“和事亭”里商讨,经过一番调解后,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达成书面协议。吴某同意在原有的排水沟中间新建一座污水沙井,并沿着吴某杂物间内围墙边新铺设一条30厘米排污管作为排水用途。村委会出资买这一条约7米长、30厘米宽的排污管道并建设。不仅调解事情,还修了亲情。

沈塘镇综治办工作人员庄恒说道:“村里很难避免这种生活上的小纠纷。在过去,想要调解矛盾要请村民们来办公室来开会商讨,不仅召集慢,村民们也拘束、不敢说话,现在就在家门口的凉亭里,大家像拉家常一样说说自己的想法,把不满都放上台面说,共同协商解决。”

为继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沈塘镇开展“光明行动”,实现镇通村委路灯全覆盖;投入资金建设污水处理池,完成农村污水治理29条自然村;建设平余村、揖花村、桥头村、沈塘村农用灌溉水井工程等。

乡村美,美在哪里?

美好生活产业融合致富有方

乡村振兴示范带,不仅仅追求外在“美”,应是以美丽乡村为载体按照“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从建设美丽乡村向运营美丽乡村转变,促进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合力打造美好生活”的工作目标来打造。

初秋微凉,村民在广场上一边乘凉一边编制蒲草工艺品,时有笑声传来。雷州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合草本性植物蒲草的生长,勤劳的雷州人民用灵巧的双手把蒲草编织成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由于沈塘镇蒲草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蒲草之乡”。

别看小小蒲草不起眼,在当地可是织造起了村民的“致富路”。随着手工制品得到重视,作为第四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州蒲织逐渐得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