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周晓鹏伍交才
“这里的火龙果又香又甜!……”7月31日,溆浦县观音阁镇川水村晟皓火龙果种植基地,鲜红的火龙果挂满枝头,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摘果乐趣。基地负责人李启书介绍,今年种植的红心火龙果大获丰收,销售额可达30万元。
李启书是一名退役军人,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机修和电焊工作,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因表现突出,先后荣获嘉奖14次,年退伍。年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被评为全县退役军人“双带双促”创业示范标兵,他建立的火龙果基地被评为全县退役军人“双带双促”创业示范基地。
种植基地里,游客们正满心欢喜采摘果子,李启书不时与他们交流选果的方法。皮肤黝黑的他笑着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在老家的地里干活。”
退伍以来,李启书凭借部队传授的专业技能优势,自己开过汽车修理店,当过电路维修工,甚至在海南种过香蕉,然而,这些工作都没能点燃他更多的激情。
年回家,李启书发现,由于越来越多年青人外出打工,村里的地都抛荒了,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爱琢磨事儿的他,看到海南种植的火龙果经济效益非常好,心里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家乡荒山多,如果火龙果能在大棚种植,肯定是致富的好路子。
说干就干,年,李启书以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说服家人处理掉海南的香蕉园,回川水村承包10多亩荒田,从台湾引进红心火龙果苗,建立大棚种植基地。由于在海南期间,跟着左邻右舍种植火龙果的农户学了不少技术,把果园管理的井井有条,加上行情走俏,次年挂过,李启书就小赚了一笔。
欣喜之余,李启书乘胜追击,把种植基地扩大至72亩,其中火龙果40亩,其他番石榴、木瓜、百香果等32亩。扩大规模后,李启书干脆在基地旁搭建一所临时住房,每天起早贪黑干农活。
由于面积太大,实在忙不过来,李启书又在村里聘请十几位村民,其中有一半是贫困户到基地打季节工,帮助除草施肥、摘果卖果。为此,基地每年要支付近5万元工资。贫困户谢腊珍患糖尿病,一家三口没什么生活来源,在基地务工后,每年可拿多元工资。
就在李启书盼望丰收的时侯,年7月和年7月,两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淹没了整个基地。站在风雨中,他感到特别失落,无奈和无助交织在一起。洪水消退后,即将成熟的果子荡然无存,果枝也开始腐烂。好在迅速剪枝补肥,挽救了根苗,基地没被彻底摧毁,可两次洪水让他至少损失了60多万元。
洪灾并没击垮“军哥”的信心。凭借军人钢铁的般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拼劲,李启书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果苗上,一心发展果园。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溆浦县持续高温晴热,基地火龙果涨势良好,产量可达3万斤。村主任夏园说:“李启书真不容易,为了种好火龙果,他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村里没有一个人不佩服。”
李启书成功引种台湾红心火龙果的事迹传开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来取经,热心的李启书把种植技术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基地。
村党支部书记夏建东说:“李启书不仅带头创业致富,平时也十分热心村民事物。”凭着自己掌握的机修和电焊技能,李启书义务承包了全村80%以上的室外电路安装业务。每有村民要换线路、装电表,只要一个电话,李启书再忙也会抽空上门把事办好。
易地扶贫搬迁户夏修建要装修新房,无奈自己不会安装电路,一筹莫展之际,他试着向李启书求助,李启书二话不说便上门为他解决了难题。今年川水村遭受旱灾,李启书主动拿出自家几百米电线给村民抽水抗旱。
“火龙果的心火红的,就像军人的心一样。从前保家卫国,现在带头发展,我都义不容辞。”李启书说,在部队8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一生的精神信仰。未来3-5年,他计划把基地规模扩大至亩,打造农业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精品基地,带领村民一起奔向全面小康。
[责编:赵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