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原来指兽蹄与番有关的那些字,挺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说文解字》:“番,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徐灏注笺:“田象其掌,其形与土田字相溷,故又从采建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象掌,上象指爪,是为象形。许意先有采字,乃后从采而象其形,则非独体之象形,而为合体之象形也。”“采”象兽指爪分别,“田”象兽掌,“番”的本义即为兽足或兽蹄印,后来“番”多用作偏旁,其本义加足字旁写作“蹯”,《玉篇·采部》:“番,兽足也。或作蹯。”《左传文公元年》:“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楚成王想废掉商臣的太子位,商臣举兵包围王宫,楚成王说想吃一只熟熊蹯再死。“熊蹯”就是熊掌,可见春秋时即为名贵食肴,而烧熊掌没有大半天的时间根本不成,楚成王这是想拖延时间,以待援兵,结果被拒绝了,只好自缢而死。又引申为脚掌,章太炎《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移以言人,今谓脚掌曰脚番,读如板。”

“番”又通“藩”,《字汇补·田部》:“番,与藩同。篱也。”有兽蹄印的地方野兽必多,要寨篱笆以御之。如徐灏注笺所说,“田”象兽掌,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将其写作“田”,与田土的“田”混淆在一起,这就与封建采邑制度扯上关系。《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贾公彦疏:“以其最在外,为藩篱,故以藩为称。”封建王朝实行分封制(即“裂土分茅”“裂土封侯”),天子居中,四周是诸侯王的封国,像藩篱一样屏卫着天子,故称为“藩王”。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序》:“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为了防止藩王凑到一起搞事情,当时不允许藩王结伴而行。唐朝初年在重要各州置都督府,后在边陲各地置十节度使,称为“藩镇”,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番”又通“蕃”,有兽蹄印的地方必定草木茂盛,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番,假借为蕃。”《白石神君碑》:“永永番昌。”《无极山碑》:“草木番茂。”

动物奔跑时,像评书说的要“翻蹄亮掌”,故“番”“翻”相通,有翻转、翻倒之意,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功限三·拆修挑拔舍屋功限》:“揭箔番修,挑拔柱木,修整檐宇,八分功。”

“番”又通“鄱”,“番”为有兽蹄印的地方,“阝”为城邑,“鄱”为边远之地的城池。《史记·楚世家》:“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饶州鄱阳县,春秋为楚东境,秦为番阳,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县也。”“番”在吴楚交界处,离楚都较远,故地即今江西省鄱阳县,位于鄱阳湖边。

游牧民族放牧牛羊,其地兽蹄印必多,故古时以“番”称西部边境各少数民族或外国,如番邦、番主、西番,陆游《军中杂歌八首》之七:“如今便死知无恨,不属番家属汉家。”京剧《四郎探母》有一著名唱段即为《叫小番》,“小番”即“小厮”,是守在跟前伺候的仆人。后来从海外来的除了称“洋”,也有称“番”的,如地瓜叫番薯,花生叫番豆,鸡矢果叫番石榴,释迦果叫番荔枝,西红柿叫番茄,玉米叫番麦,南瓜叫番瓜,辣椒叫番椒。

黄县早些年有一种点心,叫“番饼”,以鸡蛋、糖和面,用模子磕就,有巴掌大小,可能是以西洋烘焙法烤就的,故得此名。上学的时候带几块,比饼干顶饥,也不像一般点心那样油、那样易碎。

兽足迈一次留下一个蹄印,由此“番”引申为代换、轮流、更替,如轮番。《集韵·愿韵》:“番,更次也。”《北史贺若弼传》:“请广陵顿兵一万,番代往来。”再进一步引申作为量词,表示回、次,《字汇·田部》:“番,次也。”《世说新语·文学》:“(王)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座所不及。”魏晋好玄学,尚清谈,客主指辩论中问难与答辩的双方,王弼通辩能言,一次吏部尚书何晏组织清谈,辨论双方刚刚决出胜负,王弼姗姗来迟,何晏对他说:“刚才胜方的论点已无懈可击了,你还能驳倒他吗?”王弼立刻立论驳倒了已取胜的论点,大家都深为王弼的辩才所惊服,没料到王弼又将自己的论点再次驳倒,然后又将取胜的观点再一次驳倒,就这样互相诘难,攻守数番,就和周伯通的左右互搏一样。在黄县话里,“番”也可用作量词,比如:这番儿事儿闹大喽;乜番儿借我嘞钱还没还。“番”还可作为麻将牌的一种计分单位,如“七小对”是多少番,“清一色”是多少番,使用这种计分法的麻将称为“数番儿麻将”,黄县会打的人比较少,非老赌棍不能为之。“番”又表示倍,如产量翻番。

凡从“番”取义的字皆与兽蹄、翻动等义有关。

“审”,《说文》作“宷”:“悉也,知宷谛也。从宀,从釆。審,篆文宷从審。”徐铉曰:“宀,覆也。釆,別也。能包覆而深別之也。今从篆作審。”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写作“审”。“审”为会意字,“宀”为房子,“采”“番”皆为兽蹄印,过去要追踪野兽,辨别蹄印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取“辨别”义,会于室中细察详问之意,故本义当为细察,《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用的就是本义。审查、审讯、审阅、审稿,都须细察,皆由本义引申。细察亦须详细、周密、慎重,故详审、审视、审慎也由本义引申而来。

“翻”的本义为飞翔,《说文新附·羽部》:“翻,飞也。”鸟类飞行时翅膀翻转,故“番”为声符,亦兼意符。其他翻越、改变、翻看、翻译等义皆由此引申而来,我曾专文写过,此处不赘。

“幡”为长幅下垂的旗,《说文》作“旙”:“旙,幅胡也。”段玉裁注:“谓旗幅之下垂者。”王筠句读:“胡者,牛颔垂也。幅亦下垂,故以胡名。”朱骏声通训定声:“旙,今字以幡为之。”唐刘禹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旙出石头。”

招魂幡

旧时出殡时举的窄长像幡的东西,多用白纸剪成,叫“引魂幡”,也叫“幡儿”,举着的人称为“打幡儿嘞”,多由死者的嫡长孙或最亲近的人充任。幡形长高而窄,遇风即易翻卷,故把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称为“幡然”,如幡然悔悟。

“蟠”,本义为一种虫子,《说文》:“蟠,鼠妇也。从虫,番声。”《尔雅·释虫》:“蟠,鼠负。”郭璞注:“瓮器底虫。”

鼠妇

“鼠妇”就是黄县人所说的“衣麻虫”,喜欢待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与老鼠的习性有点像,所以古人将其与老鼠联系在一起。衣麻虫最大的特点,就是受惊或遇到敌害时把身体卷曲成圆球形,所以“番”在这里既是声符,亦兼义符。由此“蟠”引申为盘曲,《广雅·释诂一》:“蟠,曲也。”《淮南子·兵略》:“硖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蟠,簦笠居。”

《篇海》:“簦、笠,以竹为之。无柄曰笠,有柄曰簦。”这里形容地势之险,路如龙蛇盘曲,山如斗笠陡峭。

蟠龙

“蟠龙”是传说中蛰伏的龙,《方言》第十二:“未升天龙谓之蟠龙。”龙升天了就张牙舞爪的,蟠龙则是盘曲回旋的。

蟠桃

蟠桃原产自我国新疆,内地大面积引种时间较晚,在命名的时候看它扁扁的,有点像蟠龙盘成一坨,就称之为“蟠桃”。

“燔”,本义为焚烧,《玉篇·火部》:“燔,烧也。”这与原始的耕作方式有关。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澄海山中有(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刀耕火种

古人刀耕火种,烧的是草木繁盛、野兽出没之地,故曰“燔”。在“燔林木”的过程中,有些野兽会被烧死,大家吃了觉得很香,就用来祭祀,故“燔”又指祭祀用的烤肉,后来才按汉字的造字规律改作“膰”,“燔”“膰”相通。《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陆德明释文:“燔,本又作膰,祭肉也。”《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按照礼节,祭祀结束后要把燔肉分赐给陪祭的大臣,如今燔肉不至,显然是鲁君轻慢无礼,所以孔子礼帽没脱就离开鲁国了。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