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各地利用政策优势,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与特色优势,涌现了一些乡村振兴中的明星村寨。
笔者近日走访了位于广州增城的YM村,该村地处一片凹地,四面群山环绕,自然环境宜人。一进村口,几位村民自主经营的特色美食摊依次排列,整齐有序;观光用的六人座三轮车一字排开,年轻的爸爸带着妈妈和两个孩子快乐地出发了,其乐融融。离村口不远处的自然河道加了堤坝,成为天然的泳池,成年人和携带游泳圈的孩子们尽情戏水。各家各户庭院干净整洁,门口的花草迎风飘扬,热情欢迎八方游客。
继续往村寨深处走,大片水稻、冬瓜、马蹄等映入眼帘,根深叶茂,长势喜人;塑料大棚里种植着番石榴、沙葛、茨菇等,据老板讲产销量十分可观;花丛里人头攒动,本村的阿姨们忙着除草、挖沟,每月拿到手的有将近块,还能照顾家人,她们的笑容很真诚,因为她们的收获沉甸甸的。
与一位阿姨聊天,五年前,她和村里的女人们都选择背井离乡,赴深圳和东莞等地打工,结果是在家上学的孩子因为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监管,沉迷于手机,成绩下滑,家里的老人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时照顾。三年前,村干部与村民协商,把农民手中的分散用地集中起来,由村委进行统一管理,引入外来资本进行高质量开发,一下子出现很多就业机会,她权衡再三,决定留在家里,在家门口打工。
如今,她老公在镇上的家具厂上班,她在村里的花圃基地上班。三年时间,他们不仅还清了之前因为建房而欠下的债务,还购置了代步车,两个孩子的成绩稳步上升,也自律了很多,老人有个三病两痛的,也能及时照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不远处的稻田里,竖立着“城市名+姓名”的牌子,我打听后才知道是村里最近几年推进实施的“土地认养”,即把一定面积的地块租给来自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人耕种。每到插秧、施肥和收割等时节,很多家庭蜂拥而至,老老少少活跃在田间地头,老人们重温着少时的劳动场景,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各种乡土知识与智慧。
对增城YM村乡村振兴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联合开发的村庄发展共同体。具体而言,政府主导开发过程,包括土地流转、统筹规划、基础配套、政策支持,具体由政府部门或政府成立的土地开发企业主导开发;资本支持开发过程,包括项目投资、平台搭建、资源导入,成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村集体协同开发过程,包括土地入股、村企共建和三旧改造。新模式改变了以往专业化程度低和发展效率低下的问题,极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档次与质量,让大项目落户村庄成为可能。
第二,产业结构多元化。YM村改变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格局,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自然教育的时代需求,结合村庄自然和人文资源,着力推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建设,积极推进田园自然教育规模化及多样化发展,形成集田园教育、农旅、民宿、农教、文化、大农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YM村不断深化土地改革,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设立,标志着村民的身份发生嬗变,农民变股民,传统的务农者成为现代产业工人,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极大提高村民的身份认同感。
一直以来,各地推进的乡村振兴更多基于基建和硬件层面,真正做到乡村整体发展与全面复兴的案例很少,增城YM村通过政府企业和村集体的通力合作,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与村民身份认同的深度转型,引导农民充分卷入乡村现代化发展浪潮,促其成为乡村发展与振兴的主力军和成果享用者,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阔步迈进。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