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廉江市河唇镇是粤西“百果之乡”,种植番石榴、红杨桃、荔枝、黄皮等多种水果。当地果农每日从河唇出发,坐火车去广西玉林卖果,他们被称为黎湛线上的“担担军”。
今年是“担担军”十婆卖果的第30个年头,依靠卖果供3个孩子读完书的她说:“生活在一天天变好,希望我们的后代不再挑担子。
十婆,谭秋玉,58岁,廉江市河唇镇人,原籍湖南,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远嫁到廉江来。
之所以叫十婆,因为丈夫在家里排行老十。由于廉江市位于广东与广西交界位置,粤语、普通话混杂,又杂居着母语是广府话、艾话(客家话)、雷话的人群,十婆这个绰号,简单好记。她膝下育有三子五孙,这些后代基本上都是她和老伴种水果、卖水果养大的。
几乎每天凌晨,十叔十婆都会早起,在果地里摘收果子,“看收成,我们家荔枝不多,黄皮果和番石榴就很好。也会去临近的村子收一些,集齐两箩筐我就捎去卖。”
6月上旬的这一天,就和平时一样,十叔把妻子送到火车站,看着老伴顺利上了列车,才独自离去。“
他昨天就没来,怕死呗!”十婆开玩笑,说新冠疫情以来,老伴对人群聚集的地方有点戒心,所以并不是每一天都送自己到车站。
为何不是两老伴一起去卖水果呢?“他要看家,带孙子。而且,他说话不伶俐,普通话不准,走得又没我快,讨价还价也帮不上忙呢!”还用着两老伴习惯性相处的语境来面对记者抛问的十婆,带出了家里话事权在自己身上的自信感。
5月底6月初,正是荔枝上市最旺季的时候。十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也是生意最好的时节。荔枝之后是黄皮,黄皮之后是龙眼和杨桃,还有四季有果,河唇镇盛产的番石榴。
黎湛线上的“生意经”
K次,9:03分停靠河唇站,从河唇站到玉林站票价18元或20元。它是广西南宁到广东湛江的普通火车老线路,成了现在最集中的果农“担担军”往北出发的生计线。
十婆可是黎湛铁路上的老熟人,她几乎每天都挑着装满水果的挑担登上K次列车。
该列次几位列车长和列车员对她都印象深刻。
“你来了,坐…坐…箩筐都放好了吧?”这天的列车长是陆华,高个子的他远远就在人群中认出了十婆。
由于果农的挑担和箩筐占地方,大部分果农都坐在了后面三节车厢,这也是每天列车班组关照最多的几节车厢。
“由于列车和站台之间有着1米高的几级阶梯,情况允许的时候,列车员也会帮果农搬箩筐上车的,一筐几十斤,挺重的,而且他们很多是老人家,尽量协助他们。在列车上,也尽量帮果农把箩筐和挑担集合放到车厢两头的车卡连接位置空档处,以免造成过道堵塞。这些大姐大哥们其实都很配合的,都是老熟人了,是吧……”陆华向十婆点了点头。
老熟人之间的笑容藏在口罩内,看不到,但眼部的鱼尾纹还是叠了一两层。
列车穿过一段隧道,重见光的一刻,环境噪音的压抑感忽然消失,这时十婆低声跟记者说:“列车长他们都很好的,很客气。我们经常喊他们免费吃水果,他们都不要的,规矩嘛……那边那个有时候呢,语气会重一些,我们怕怕,当然,我们也知道箩筐碍着别人的,我们会收拾好。”十婆的眼神看向了远处的乘警同志。
很多经常坐K的乘客对果农们有印象,遇到认得的还会互相点点头。每到周末,孩子们还会和果农们有互动。
十婆的生意有时候在列车上就做了起来。“嘘……”十婆小声地说,“有时候啊,乘客会直接翻开我们的箩筐,看着看着就提出要买。趁列车员不在,我们也会卖,但有列车员我们就不能卖了,车上是不能卖的。”往北,离开河唇的第一站,停靠的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界了——文地站。那是挑担第一批果农下车的地方。“我一般都不会在这么近卖的,价钱不好。我去玉林比较多。”十婆说。
玉林站到了,生意开始了
1小时40分钟左右,K停靠玉林站;这天,50多人的挑担果农大军几乎有一半在玉林下车。吱哑吱哑的声音,急速的脚步,一人一扁担两箩筐,步向站外。
十婆的摆卖点在站外几百米远的一个工商银行门口。她麻利地把箩筐放上站外私营摩托车的尾架,直奔目标。
开启“走鬼”模式的十婆可是个老手。“被城管赶了20年了,习惯了,远远见到他们要来,我们就收拾挑走,他们走开了,我又回到那个地方去。”
“五块五,最低了。五块,没有,你别拿,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烦。”中午时分,一个开着轿车的男顾客打算买几斤十婆的妃子笑送人,砍价的过程拖了好几分钟。十婆的语气一点也不轻,一点不会吃亏的样子。
“我挑得那么辛苦来卖,就要卖这个价钱。除非很晚了我要马上卖完回去,否则不会减价。”十婆硬气地说。打开箩筐的盖布,水果堆里面还夹着饭盒。十婆1米5的身材,但满满一饭盒,自己做好的饭菜,几乎每天都没有剩一颗粒。体力活,对于她这个女挑夫,还是一种热量损耗的挑战。
和十婆一样,大部分在玉林的果农们大约傍晚5时后卖完荔枝。往湛江方向的黎湛线列车次、K次,两趟傍晚经过玉林站的列车会带果农们走上回家的路。来源:南方都市报